【一线特写】石林: 匠心筑就未来之城

日期:2025-05-22 来源: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张雪儿 字号:[ ]

夕阳西下,大泽湖的水面泛起金色的涟漪。石林站在即将完工的水利枢纽旁,看着远处的晚霞一点点染红天际。

初到大泽湖:千头万绪中的 “解题人”

2024 年 5 月的长沙望城,暑气已经开始在湘江两岸蒸腾。石林站在大泽湖近湿地公园项目指挥部的沙盘前,目光扫过区域图纸,眉头微微皱起。早上七点的碰头会,他带着各工区负责人在现场边走边画,用红油漆在地面标出当日施工范围;中午的进度会,他对着密密麻麻的周计划表逐项核对,铅笔划过之处都是需要调整的细节;晚上的总结会,他又捧着笔记本听劳务队提困难,笔记本上记满了 “老张队缺 30 个安全帽”“老李队需增加夜间照明” 之类的琐碎事项。

“做工程就像拼图,每一块都得严丝合缝。” 石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让施工有序推进,他硬是把自己炼成了 “活地图”。哪个区域地下有淤泥层,哪个标段的混凝土需要特殊配比,甚至哪段环湖路旁边有棵百年古树需要保护,他都烂熟于心。

带队伍的 “笨办法”:身教重于言传

在大泽湖项目部,每天清晨六点半,他准会站在项目部门口,看着团队成员一个个走进来,谁的安全帽系带没扣好,他都会当场 “挑刺”。“搞施工的,连自己的装备都整不利索,还能指望把工程做好?” 他常说。每周晚上的内部会上,石林总会抱着一摞图纸和规范标准,往会议室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他不讲大道理,直接拿现场遇到的问题开刀:“上周六区排水管道坡度没控制好,你们说怎么办?”

“跟着石经理干,累是累点,但能学到真本事。”工程办的同事们说。在石林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他从各个项目攒下的 “土经验”:“雨季施工前要检查排水沟,宁可多挖十条,不能漏挖一寸”“和劳务队交底要蹲在地上画圈,别站着指手画脚”…… 这些看似 “笨” 的办法,却成了团队最珍贵的 “实战手册”。

冲刺背后的 “拼命三郎”:把白天当两天用

今年2月的某个深夜,项目部的灯光刺破了夜幕。石林趴在办公桌上,面前摊着一张产值进度表,为了这个目标,石林把自己的时间表压缩到了极致。每天清晨五点,他的闹钟准时响起,六点半到现场巡查,八点参加例会,白天辗转于各个施工点协调问题,晚上又扎进会议室研究施工工艺优化。

到了冲刺阶段,石林干脆把铺盖搬到了办公室。每天凌晨,他都会打着手电筒去施工现场转一圈,看看夜间施工的质量。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摆摆手:“干工程的,就得有股子狠劲。等项目建成了,咱们好好休息个几天,那才叫舒坦!”

泥土里的 “诗与远方”:把青春埋进每一寸土地

这些年,石林从湖南到河南,从福建到广东,再回到湖南,参与的项目横跨半个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道里,有他蹲在现场测标高的身影;王家洲水库的大坝上,留着他雨天排查渗漏的脚印;广州番禺的净水厂里,藏着他为优化工艺流程画的上百张草图。每次接到新任务,他总是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走。在石林心里,每个项目都是一首未写完的诗。当大泽湖的湖面泛起第一缕晨光,当环湖路的沥青摊铺出第一条笔直的黑线,他总会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照片里的他站在工地上,身后是忙碌的机械和脚手架,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像个孩子。

如今的大泽湖工地,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问他:“干了十几年施工,不觉得累吗?” 他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块碎石,在掌心碾了碾:“你看这石头,放在路边就是垃圾,砌进墙里就是栋梁。咱们干工程的,不就是把平凡的日子砌成高楼大厦吗?”

石林知道,在这片土地下,无数根钢筋正深深扎进泥土,无数袋水泥正凝聚成坚实的壁垒 —— 就像他和无数个八局建设者一样,把青春和汗水埋进土里,终将闪耀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