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尾闾自营施工模式驱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 |||||
| |||||
赣江尾闾项目自开工以来,为充分发挥企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与专业管理优势,面对“进场即高峰、四支联动”的高强度施工形势,不仅高质量完成南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更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营管理体系,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实践样本。 截至10月31日,项目建设进度成果显著:主支枢纽二期工程泄水闸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96%,附属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46%;左岸连接段挡墙混凝土浇筑完成87%;左岸鱼道单轴搅拌桩全部完工,鱼道混凝土浇筑完成30%,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与质量要求。这份亮眼的“进度答卷”,背后是项目对自营施工模式的深度探索与精准落地。 工程局内协作:打破壁垒 为充分发挥水电八局全产业链优势,总包部严格落实局内专业化协作要求,将基础处理、砂石加工、机电及金属结构制作安装、施工期安全监测、试验检测、测量、大中型机械设备运维等核心工作,优先交由局内专业对口单位实施。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自营施工产值26.81亿元,占累计结算额的55.64%,既保障了核心环节施工质量,又提升了整体建设效率。 在资源调配层面,项目通过共享局内多个自营劳务班组,结合动态调度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在多项目间高效流转,有效解决高峰期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降低资源闲置成本。为破解传统模式下的沟通滞后难题,项目建立“每周跨部门协调会”机制,工程管理部组织经营管理部等部门和各工区共同参会,现场研讨技术难题、材料供应、设备运维等问题并快速定策。此前一次材料供应延迟事件中,采购部门通过协调会提前调整补货计划,成功规避工期延误风险,充分体现协作机制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总包部进一步构建工区→工程管理部→党群综合部→财务资金部和劳务公司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从用工需求提报、人员选拔、班组管理到工资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标准化流程严控用工素质与施工质量,既有效规避用工风险,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专业技能培训:阶梯式培养 围绕自营施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总包部创新推行“阶梯式”人才培养计划,从专项培训、导师带徒、动态监管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团队专业能力。2025年6月3日,工程局拌和系统技能人才培训班在项目落地,针对绿色建材公司11名学员定制专属课程,内容涵盖拌合设备操作、混凝土配比调试、质量检测等核心模块,并选派项目3名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内训师,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模式确保培训实效,最终学员全部通过考核,成为拌和系统技术骨干。 针对劳务人员,项目建立“岗前+定期”的培训体系:入场前组织8场次安全、质量、工艺标准专项培训,覆盖全部1470名劳务人员,内容包括高空作业规范、混凝土常见问题整改、混凝土缺陷修补等,且特别加入实操演练环节——如针对混凝土缺陷修补,现场搭建模拟构件,让劳务人员亲手操作凿除、修补工序,由技术人员实时指导纠正,确保每位劳务人员掌握最新标准。自项目开工以来,累计新增电焊工、电工、起重、脚手架等特种作业证100余本,为自营施工培育出稳定的生力军。 为帮助新新分大学生快速成长,项目实施“导师带徒”机制,为新员工逐一配备专业导师并签订师徒协议,明确培养目标与考核标准。通过一对一指导,新员工实操能力显著提升,适应期大幅缩短。此外,自2024年起,项目严格按照工程局要求,定期填报《工程局自营施工人员统计表》《工程局自主管理班组长人员花名册》,详细核查班组长人数、工种、身份信息,确保自营管理在项目落地见效。 劳务管理工资保障:实名制+专户 为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稳定施工队伍,总包部创新打造“实名制+专户”的劳务管理模式,通过“双流程审批+专户监管”实现工资发放规范透明。在工资发放流程上,实行“内部审批+政府监管”双重机制:内部环节由工区确认考勤记录,劳资专管员审核工资表,核对姓名、工时、工种等信息,经营管理部完成结算,财务资金部通过集团财务共享系统审批后,委托银行直接代发至劳务人员银行卡。自2025年8月起,同步接入“南昌市农民工工资预警平台”,劳务人员通过“赣薪保”APP查看工资明细并确认签字,数据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南昌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局线上审批后,银行方可发放。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发专属支付通道,工资到账时间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24小时内,农民工满意度显著提升。 总包部还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按照工程进度款的约20%预留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管理,仅用于工资发放,从源头规避中间环节挪用风险。2023年以来,项目累计通过专用账户发放工资1.8亿元,未发生一起工资拖欠事件。同时,印发《赣江尾闾总包部农民工管理办法》,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劳资协调小组,定期开展纠纷排查。在今年5月一次工资计算争议中,协调小组通过调取考勤记录、劳动合同及施工日志,快速核实争议原因(因劳务人员调岗导致工资标准计算偏差),3天内完成工资重新核算与差额补足,有效化解矛盾。截至目前,项目劳资纠纷发生率不足1%,劳务人员队伍稳定性保持在90%以上。 材料设备管理:精细化管控 在材料与设备管理上,项目以精细化管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材料管理方面,项目对钢筋、水泥、膨润土、粉煤灰等主材实行“集中采购+厂家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经销商环节,例如钢筋采购成本每吨降低80元,2023年以来累计采购1.2万吨,节约成本96万元。对模板、架管、钢板等周转材料,建立“自营采购+循环利用”机制,如钢模板在完成泄水闸施工后,经修复打磨重新用于挡墙施工,提高周转次数,累计节约采购成本200万元。同时,项目建立材料消耗台账,实时监控使用情况,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浪费——如钢筋施工采用“精准下料+余料回收”方式,利用率从95%提升至98%,年节约钢筋30吨。 设备管理层面,项目对移动式履带布料机、塔机、门机、汽车起重机等大中型设备实行自营管理与集中调配,建立设备进场台账,详细记录型号、技术参数、进场时间、维护记录等信息,由设备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联合调度,根据各工区施工需求动态分配资源,避免设备闲置。例如2024年4月,综合工区使用汽车吊完成模板拼装后,立即调度至土建工区用于挡墙钢筋吊装,设备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每月节约租赁成本3万元。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项目制定“日常巡检+定期维护+预防性维修”制度:对塔吊等关键设备每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制动系统、钢丝绳等隐患;每月进行全面维护,更换易损件、加注润滑油;每季度开展预防性维修,建立维护档案。目前,项目主要设备完好率达98%,2023年以来未发生一起设备安全事故,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延长1~2年,节约更新成本约50万元。 总包部项目经理表示,下一步这将为后续项目积累可复制的管理经验,助力工程局自营施工模式迈向更高水平,预计在2026年完工后,可全面推广至其他重点项目,进一步巩固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通过持续创新,项目旨在成为行业自营施工管理的典范,推动整体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