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韶山灌区项目:精细管控破难题 融合创新保履约 | ||||||
| ||||||
韶山灌区项目自开工以来,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各项履约指标完成良好。工期方面,项目部克服有效施工期短(每年仅约6个月非灌溉期)的困难,关键节点完成率100%,连续三年提前完成年度施工计划;涓上飞涟渡槽及楠竹长虹渡槽从爆破拆除到建成通水,仅用时5个月,有力保障了灌区百万亩农田的春耕灌溉。在质量方面,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在安全方面,实现了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零”目标。 目前,韶山灌区项目整体履约表现获得了业主、监理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成为区域灌区改造的标杆项目。 创新“分片包干”组织模式,破解管理跨度难题 韶山灌区改造工程呈线性分布,292公里的管理战线催生指令传递滞后、资源调配低效、监控存在盲区等问题,给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针对线性工程管理链条长的痛点,彻底摒弃“一条线管到底”的粗放模式。根据渠系分布和行政区划,将全线科学划分为四个施工工区,每个工区组建独立的“小项目部”。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兼任工区负责人,赋予其充分的资源调度权和现场决策权,实现“责任包干、权力下沉”。同时,建立每周四方(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现场例会制度,集中“会诊”解决问题,确保管理指令高效落地,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分片包干+领导直管”模式有效解决了管理半径过长带来的效率衰减问题。通过权力下放和责任压实,激发了各工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了由“集中指挥”向“协同作战”的模式转变。 实施“动态精准”进度管控,确保黄金施工期 韶山灌区改造工程受农业灌溉周期刚性制约,每年有效施工窗口期仅约6个月,工期压力极大。任何环节延误都可能直接影响全年农业生产,承载的社会责任尤为重大。 为应对紧张工期,项目率先推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前置预备机制。在非灌溉期来临前,提前完成全部分包策划、资源锁定与施工组织设计,为施工启动抢出关键前置时间。施工过程中,实行“重奖重罚”的进度考核机制,对关键节点开展动态监控与实时预警,一旦出现滞后立即启动纠偏预案,形成进度管控闭环。同时,优先选用当地施工队伍与设备,既缩短人员设备磨合周期,又能借助其对本地环境的熟悉度提速施工节奏,全方位保障年度任务顺利推进。 这套组合举措有效对冲了工期短、责任重的压力,确保项目在黄金施工期内高效推进,为保障农业生产筑牢基础。 构建“主动前瞻”协调机制,优化复杂外部环境 项目施工范围横跨3个地级市、7个县(区)、39个乡镇,数百个村庄,协调界面众多,社情民情复杂,征地、青苗补偿、地方关系协调难度极大,稍有疏漏便极易引发阻工纠纷,直接影响项目推进。 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成立专职对外协调专班,变“被动救火”为“主动防火”。专班人员提前下沉一线,与各级政府和村民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全面摸排潜在矛盾隐患,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针对村道施工场景,严格遵循“入乡随俗”原则:优先选用小型化设备,减少对路面的碾压破坏;运输车辆全程遵守“三不”原则,即不超载、不超速、不乱鸣笛;若出现渣土掉落,第一时间清理到位,最大程度降低对村民生活的干扰。同时,优先聘用当地劳务人员,既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进一步融洽地企关系。对所有临时用地坚持“规划先行、书面报批”原则,从源头上规避了用地纠纷,最终实现了施工期间实现“零”群体性事件的目标。 项目将外部协调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设立专班、前置沟通、文明共建和雇佣当地劳务等方式,化“阻力”为“助力”。这一做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地方文化、关注民生细节,不仅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更为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协调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筑牢“风险预控”安全防线,实现本质安全 项目涉及渠道开挖衬砌、渡槽搭建、隧洞施工等多类作业,其中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占比高,重大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安全管控面临巨大压力,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为守住安全底线,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小组,动态更新《重大危险源清单》及管控措施。对高边坡、高处作业等推行“硬防护”标准,如强制要求作业平台满挂安全网、设置标准安全通道。将安全管理延伸至交通、用电、消防等全场域,对进场人员进行全覆盖、差异化培训。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通过动态风险辨识评价形成清单,实现精准预控;通过强制执行“硬防护”等实体化标准,确保安全措施落地。 这种“软硬结合”的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事故”升级为“主动预控风险”,不仅保障了项目人员与财产安全,更从根本上夯实了项目本质安全基础,为同类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构建“三维协同”成本管控体系,守住项目盈利空间 项目施工任务分年度实施,导致队伍、设备、临建等需要反复进退场,产生大量二次成本。同时,EPC模式下设计与施工脱节、财政评审审减等风险,持续挤压项目盈利空间。 深化“设计施工”融合,释放EPC管理效能。针对 EPC 模式下设计与施工易脱节的痛点,项目率先打破两者传统壁垒,组建联合团队。施工团队深度参与设计方案优化,从材料选型、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源头控本增效。加大联合踏勘力度,确保设计图纸与现场条件高度吻合,减少后期变更。积极推动与设计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其优化设计的内生动力,通过设计优化累计节约成本约1200万元。在EPC项目中,推动设计与施工的早期融合与全过程协同,是挖掘利润空间、控制成本的关键。通过机制建设将设计与施工方的利益绑定,能够最大化发挥EPC总承包模式的集成优势,实现从“按图施工”到“图纸优化”的价值提升。 推行“经营前置”成本管控,保障项目经济效益。为守住项目盈利空间,项目将成本控制关口前移。在预算编制阶段即严格审查,确保不漏项,并努力将措施费体现在图纸中。施工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隐蔽工程、措施工程的影像资料、会议纪要等支撑性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后续结算审计提供依据。定期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确保整个过程成本可控。 采取“科学经济”分包策略,延伸项目管理臂膀。将分包管理提升到项目战略层面。在招标阶段即综合考虑队伍的属地资源、协调能力与技术实力,有意识地在不同工区引入具备当地优势的分包资源。合理划分分包标段,既避免过于零碎难以管理,又防止一家独大带来的风险。通过选择与项目特点高度匹配的分包商,有效降低了协调难度和现场管理负荷。 后续,韶山灌区项目将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更细的举措,全力以赴完成项目最终建设任务,力争将韶山灌区项目打造为线性工程管理的示范标杆,为区域基础设施升级与农业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