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极限,创国内新纪录——霍尔古吐项目压力管道斜井施工纪实 | |||||
| |||||
“快看!咱们的月进尺数据刷新纪录了!” “何止,工序循环时间也从47.5小时缩短到20小时。”项目部的企业微信群里,传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近日,由水电八局霍尔古吐项目部承建的斜井工程以卓越的施工效率打破国内纪录,施工团队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实现了平均月进尺78米,刷新国内同类型斜井开挖支护月平均强度纪录。 挑战与机遇并存 霍尔古吐压力管道斜井为“一管三机”布置型式。全长279.26米,斜井采用圆形断面开挖,开挖直径为8米,倾斜角度为60度。压力管道斜井段垂直埋深46米~258米,围岩类型为Ⅲ2类和IV类。这样的工程参数,在国内同类型斜井建设中堪称罕见。大倾角意味着施工人员在作业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重力影响,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更加精准和稳定;而Ⅲ2类和Ⅳ类围岩属于不良地质条件,围岩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坍塌等事故,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大倾角、高难度的施工挑战,项目部的施工团队并未退缩。在大倾角的环境下,人员上下井变得十分困难,需要借助特殊的设备和工具,而且在井内作业时,身体容易疲劳,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同时,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围岩支护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支护不及时或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坍塌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材料运输方面,大倾角导致运输难度成倍增加,传统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我们在开挖过程中,安全员全程盯着,要时刻注意围岩是否出现了裂缝,一旦有迹象便及时撤离,并进行加强支护。”施工队长张显强说道,“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好每一步的支护工作。” 部分区域岩层破碎,地质发育不全,普通的支护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开挖出来的岩块跟大卵石一样光溜溜的,这是其他地方不可能遇到的,大家都没见到过,岩层就像散架的积木,稍不注意就可能松动滑落。”技术部主任胡家骏皱着眉头描述道,对这种远古时期沉积岩的特点印象特别深刻。 操作钻孔设备的工人杨文旭也无奈地说:“那时候,钻杆卡得让人崩溃,我们一天要费七八根钻杆,掉十几次钻头,拔不出来呀!眼看着进度上不去,大家心里都急得不行。” 同时,长距离喷锚施工困难重重,台车运输轨道长且易变形,爆破用品管控也影响工序衔接,引水上游施工同时施工还常导致斜井风压不足…… 一个个难题如拦路虎般横亘在前。 “刚开始接到这个项目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项目经理黄远方回忆道,“60 度的倾斜角度,就像在陡峭的山坡上挖隧道,而且围岩还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出现状况。但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展现我们团队实力的好机会。” 科学施工,提升效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项目部对症下药,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 针对Ⅲ2类和Ⅳ类围岩采用了 “一炮一支护”的施工工艺,实行“一循环一总结”,不断优化施工措施;针对岩层破碎问题,施工团队加强支护力度,增加随机锚杆、工字钢拱架和钢筋拱架,就像给不稳定的岩层系上“安全带”;为解决材料运输难题,提前策划,在机械臂扒渣前用支护台车将材料下放至工作面,确保材料及时供应;面对长距离喷锚施工,采用新型材料并外加辅助供风,保障喷锚作业顺利推进。 对于破碎岩层钻孔和拔钻困难,项目部及时决策改变工作面的角度,以便于钻孔,同时改进自制的拔钻神器提高拔钻效率。 在爆破参数设计方面,通过“一炮一总结”,即每个施工循环结束后,组织施工人员召开现场总结,对本循环的施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的围岩类型和地质条件,精确计算爆破的药量、炮眼的位置和深度等参数,不断优化爆破方案,以便在下一个循环中加以改进,确保爆破效果最佳,既保证了开挖效率,又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 “我们每天都会对爆破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看看岩石的破碎程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超挖或欠挖的情况。”项目总工黄刚说道,“通过不断调整爆破参数,我们的开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针对台车运输轨道易变形的问题,采取“一炮一安装,一炮一测量”的方式,确保安装的准确性;项目部全力调配资源,白晚班各安排3台通勤车辆保障工人上下班和爆破器材的领用,确保工序正常衔接;面对风压不足,作业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尽量减少同时用风,并在上平洞增加一台柴油空压机,在上弯段增加储气罐。 为了保障工作面高效出渣,项目部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更换工作台车和机械臂型式。在大倾角的环境下,传统的出渣设备难以满足高效出渣的需求,项目部经过多次调研和试验,两次改进了适合该工程特点的工作台车和机械臂,大大提高了出渣速度。“以前出渣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现在更换了设备后,出渣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负责出渣的肖波高兴地说道。 支护施工方面,项目部采用锚杆、喷混支护与开挖钻孔同步施工的方法,大大缩短了支护时间。同时,还更改了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采用HPDE高密度聚乙烯管在中部增加辅助供风的工艺,不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质量,还减少了粉尘污染,改善了施工环境。“同步施工让我们在开挖的同时就进行支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此项工艺的采用,让喷射混凝土更加密实,支护效果更好。”工程管理部主任黎明静介绍道。 通过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施工进度随着井深增加、难度增加反而加快了。循环时间由最初的47.5小时优化到了20小时以内,月最高进尺突破了90米,最终实现了平均月进尺78米,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斜井边开挖边支护月平均强度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项目部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看着井深一点点增加,进度一点点加快,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过完年也就是2月初,我们还预计井深增加、难度增大,200多米深呀,下去一次都要半个多小时,基本就是要4月15日才能完成斜井的开挖支护,想不到3月22日就完成。这期间,我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大家都没有放弃,而是团结一心,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和运用科学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这里我还要好好表扬我们团队和工人师傅们,他们真的不容易。”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黄远方感慨地说,“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为国内地下工程建设行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霍尔古吐项目部也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霍尔古吐压力管道斜井的深处,机械轰鸣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建设者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这场与工程的较量,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坚韧,书写了工程建设的崭新篇章。从岩层破碎中的艰难掘进,到风雪严寒里的坚守奋战,他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此次霍尔古吐斜井工程的突破,不仅彰显了水电八局霍尔古吐项目部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攻坚能力,更为国内同类斜井工程施工提供了标杆范例。它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建设技术迈向了新高度,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这份宝贵的经验将化作星火,照亮更多地下工程建设的征途。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