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穗莞深城际项目:优化盾构自营模式,打通成本管控“新途径”

日期:2025-07-02 来源:轨道交通公司 作者:张凌玲 摄影:刘君鹏 字号:[ ]

在工程建设领域,自营施工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工程局2025年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扩大自营范围,以稳固行业话语权。穗莞深城际项目积极响应战略号召,果断从传统“队伍分包”模式迈向“盾构自营”,这一转变不仅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更是项目探索降本增效路径的重要契机。

项目自开展自营施工以来,将成本管控视为核心任务,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深挖创效潜能,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在新赛道上跑出效益加速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切莫“抓大放小”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不乏这种现象:想方设法减少大型机械设备投入、优化变更设计方案等等,然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忽视了随处可见的各种跑冒滴漏、浪费损耗---办公区域空调电灯24小时“不停工”、打印纸“另一面”总是被忽视、施工现场焊条等小零件“俯拾皆是”……

成本管控,抓“大头”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为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穗莞深城际项目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念起了“节约经”。项目部严格控制办公、生活用品、车辆及业务招待费用支出,张贴关于勤俭节约的标语以及“光盘行动”宣传画,倡议员工日常办公黑白双面打印、节水节电,严防长明灯、长流水、设备空载耗能等浪费现象发生。为节约用水用电成本,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和太阳能语音提示器,并在施工现场安装直饮水机代替桶装水供应。

省下一分钱,就增一分利。项目管理做好“加减法”,不因利小而不为,不因账小而不算,千方百计节支降耗,确保项目效益“颗粒归仓”。

二次经营提效益

面对紧张工期与繁重施工任务,项目通过前期经济策划,对潜在的盈亏点及风险点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将区间调线调坡变更作为项目二次经营创效重点工作来抓。

自项目开工以来,项目团队积极研究变更方案、合同及业主相关规定,多次与业主、监理及设计单位沟通交流,优化设计方案,主导编制调线调坡的汇报材料,组织召开数十次专题会完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项目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攻坚突击队,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西宝区间调线调坡变更。

此次变更减少沿线穿越上软下硬地层长度,增加区间石方量,减少外运成本;调整盾构机模式,增加设备摊销费,避开罗田路天桥桩基侵入隧道部分,大大缓解了工期压力,降低安全风险;降低沿线穿越建筑物的施工风险,避免出现险情产生额外成本。这一举措使项目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二次经营是项目减亏增效、增收创效的关键途径。项目党支部将成本管理关口前移,在优化方案上下功夫,规划好创效点,从源头上堵塞漏洞,确保挖潜增效落实落地。

抓住价格变动机遇

在工程建设中,材料的成本在工程项目的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控制好项目成本,首先必须抓住“材料成本”这个关健环节。

材料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的改变而变动,因此,项目设备物资部设专员密切关注深圳等地市场当前设备物资材料价格的的变动,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材料市场的变动情况。当项目发现已签订采购合同中的材料,出现市场行情价大幅度下降时,专员会对材料市场的价格进行全面询价、通盘了解,借助区域内其他项目得来的价格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全面掌握市场的整体行情,再组织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积极协商并调整价格。最终实现降低盘扣、水玻璃及管片防水材料价格,累计节约采购成本超70万元。

在机遇中抓住效益。项目通过掌握市场行情,调整采购价格,在满足施工要求和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控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工艺改造尝甜头

穗莞深城际西乡站至宝安站区间皮带机出渣系统由一套垂直皮带机和一套连续皮带机组成,单隧道皮带机系统均采取“一拖一”形式,且两隧道均为独立出渣系统,互不干涉。2024年3月,皮带机出渣系统改造工作圆满完成并顺利投入使用。

由于工期紧张,项目前期对电瓶机车编组出渣方案与皮带机系统出渣方案经济技术进行比选,选用皮带机系统出渣方案可节省费用并节约工期,但公司既有的皮带机系统无法满足项目需求。为降低设备成本,项目专项技术小组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倒排工期、精细施工,多次开展现场调研,并结合本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及主体结构形式,对皮带机结构系统、传动系统及布置方式进行优化改造,确保工程安全、高效、高标准推进。

在改造过程中,党员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优化改造方案。随着盾构掘进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皮带机称重系统难以对出渣量进行有效记录,容易造成盾构掘进超挖,导致地面沉降,单一的出渣方式已不满足施工要求。为解决该难题,项目通过对传统皮带运输模式进行工艺优化,将传统的单一接料口调整为“裤衩式”接料斗,可满足两种不同方式的出渣。通过优化该装置,每次切换出渣方式时,只需要打开分料箱上的活动盖板,简单又快捷,省时又省力。这种快速切换盾构渣土输送方式的装置,成功达到预期目标,是项目精益管理的代表性“作品”,相关成果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成本从源头控制,利旧即是创效。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创新改造,最大限度节支降耗,实现了节能降耗和人员精简的双重目标。

追求更优性价比

自营施工以来,项目在提升物资采购性价比上寻找突破口,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性价比,推进采购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由于项目盾构区间地质复杂,全断面硬岩地层占比大,对刀具的需求非常大,刀具的管理必然是“节流”的“重头戏”。如何选用刀具类型,如何筛选优质刀具,如何控制质量稳定性?对此,项目部提前筹划,收集以往应用案例分析,多方了解不同品牌、不同类型刀具对各类地层适应性,通过收集调研各供应商业绩、同类型地层应用案例等,对比各家供应商综合实力,从近20家潜在单位中筛选10家优胜单位邀请参与项目区间刀具竞标,通过集采招标,4家单位入围区间刀具试刀。按照“先试后采”的原则,4家单位进行同条件试刀掘进,结合试刀情况“货比多家”,最终锁定了2家单位按每延米包干分别供应盾构左右线单线掘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发现这2家单位刀具更换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对此项目积极对这2家刀具在刀盘上不同位置的磨损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各家刀具的质量情况、适用于哪种地层以及可掘进长度等大量的基础数据后,项目果断优中选优,从刀具耐磨性,异常损坏率,破岩效果,影响掘进功效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最终双线均由综合质量最优单位供应,这样既提高了盾构掘进效率,也减少了换刀次数及成本。

成本“瘦身”,效益才能“增肥”。通过了解刀具适应性,筛选供应商,采取邀标、竞标、承包等多措并举逐步筛选出综合性价比最高的刀具,实现了刀具材料成本的显著降低,为项目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点一滴降成本,聚沙成塔增效益。穗莞深城际项目将持续加强成本管控,牢固树立常态化、长效化的降本增效意识,充分挖掘降本增效空间,在“省”上下功夫,在“抠”上做文章,不断强化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好降本增效攻坚战,奋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