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者:围堰进戗中的坚守与担当

日期:2025-11-12 来源:水电公司 作者:粟增辉 摄影:马翰聪 字号:[ ]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逆光而行,需要无畏的勇气,更需要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当清晨的雾霭像轻纱般贴着江面缓缓升起,将白马江的轮廓晕成朦胧的水墨;当夜幕垂落,金沙江支流的江水褪去白日的喧嚣,只余下浪涛拍岸的低吟;当机械的轰鸣突然刺破山野的寂静,数十盏探照灯齐刷刷亮起,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正午白昼;当晨曦的微光与夜晚的灯火在天际线处交替,惊扰了江畔沉睡的草木——这并非水电人刻意打破自然的宁静,而是一群建设者正以灯火为铠甲、机器为利刃,在上下游围堰进戗的战场上披荆斩棘。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白日里顶着烈日开挖装料,黑夜里伴着星光推进戗堤,与奔腾的江水展开一场不分昼夜的攻坚战,用汗水在江畔书写着属于水电人的奋斗史诗。

无与伦比的美:水电人绘就工程底色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白日里蓝天白云相映,夜幕下涛声伴着灯火阑珊,这独属于工地的极致之美,共为一个目标——成功截流。

白马水电站的围堰进戗,是一场与自然博弈的精密战役。上下游两道围堰如同巨人的双臂,从江岸两侧缓缓向江心合拢,将原本肆意奔腾的江水暂时“驯服”在围挡之内,为后续主体工程的浇筑筑牢根基。作为水电人,每一方土石方的填筑,都要精准把控厚度与密度;每一次戗堤的压实推进,都要反复测量平整度与稳定性——这些看似平凡的操作,正是在为“国之重器”白马航电枢纽的崛起,一点点夯实地基。

夜幕下的工地,宛如一片流动的光海。挖掘机的机械臂上,红色警示灯随着动作不停闪烁,像夜空中跳动的星火;数十辆渣车沿着临时便道往返穿梭,车头的大灯连成两条笔直的光带,从上游围堰延伸至下游卸料点,宛如给漆黑的江面戴上了一串闪耀的珍珠项链。强光探照灯的光柱劈开黑暗,将挖掘机粗壮的巨臂、自卸车满载石料的车斗、施工人员穿着反光背心的身影,都镀上一层冷冽的金属光泽。冷光之下,那些裹着安全帽、穿着工装的身影虽显单薄,却个个脊背挺直,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出指令,脚下的步伐坚定有力,正合力酝酿着截流合垄的宏大工程。

在整齐划一的左侧边坡上,“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在灯光照耀下,字体边缘还泛着淡淡的光晕。这绝非空洞的口号,它是水电人刻在骨子里的准则,是守护一方的担当。因为他们深知,围堰进戗容不得丝毫马虎,每一处戗堤的稳定性,都关乎白马航电工程的成败,更维系着下游百姓的安危。

白+黑:破解施工难题的水电智慧

“累了吗?困了吗?来杯白加黑!”这是白马水电人交接班时的调侃,更是他们攻坚克难的决心。

围堰进戗的难点在于“时序”与“精度”的双重考验。白马项目所在的江段,地质条件复杂得像被揉乱的拼图表层是松散的泥沙,下层是坚硬的岩石,江水流量更是时涨时落,有时上午还是平缓的水流,下午就因上游降雨变得湍急;更棘手的是河流暗床起伏不定,水下暗藏的浅滩与深沟,给戗堤的填筑带来诸多未知阻碍。但白马水电人迎难而上,将“白加黑”的拼搏精神融入技术攻坚,用专业智慧破解难题。

夜间施工时,他们依托先进的测量仪器反复测量,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精确到毫米,确保每车石料都能精准抛落;挖掘机司机双眼紧盯着夜视监控屏,手指轻轻操控操纵杆,机械臂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般精准,将石料均匀铺撒在戗堤表面;自卸车在临时便道上穿梭,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与对讲机里边的指令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与时间赛跑的鼓点。

为应对江水的冲刷,他们采用分层填筑的进占方式,利用石料的透水性和抗冲性,在激流中筑起稳固的屏障。技术交底会上,总工程师黄亮细致讲解戗堤的坡度、压实度要求;安全员老刘则背着手电筒在工地来回巡查,遇到机械作业的区域,他会用手电筒在地上划出安全距离线,反复叮嘱司机:“夜间视线差,你倒车时多留意后视镜,我在旁边给你看着!” 这种“技术+管理”的双轮驱动,让水电人即便在黑夜里,也能把工程质量牢牢抓在手中。

灯火为炬初心坚:水电人的家国情怀

“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的诗句,恰是水电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他们爱这片土地,便用双手为它筑造清洁能源的根基;他们爱这方百姓,便用坚守为其守护光明与安澜。

干一方水电工程,联结一方情谊!对白马项目的水电人而言,围堰上的每一盏灯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大国工程”的承诺,是对家人的牵挂,更是对造福一方的赤诚热爱。他们离家千里,将对亲人的思念,潜移默化成工地的默默坚守。

安全办老刘,孩子刚上一年级,每次视频总会追着老刘问:“爸爸,你说的大挖机,是不是比我们学校的操场还大呀?为什么你晚上还要去看它,它不会累吗?”面对孩子的童真提问,老刘语重心长地回答:“挖机是工程的好帮手,爸爸是安全天使,要保护好大家呀!”夜间施工巡逻间隙,他站在围堰上,眺望着远方的万家灯火,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我们建的不仅是水电站,更是老百姓的‘光明站’。”

这份情怀,在水电八局的团队里代代传承。从葛洲坝的轰鸣声里,到三峡大坝泄洪的壮观中;从白鹤滩水电站的发电机旁,到白马江畔的围堰上,水电人始终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把足迹镌刻在祖国江河的每一寸土地上。夜色中的白马工地,每一束灯光藏着一个故事,每一台机械都是一个角色,共同演绎着水电人 “为中国筑能,为时代铸魂”的壮丽篇章。

当第一缕晨曦从东方刺破天际,金色的光芒洒在白马江山,原本漆黑的江面渐渐泛起粼粼波光。此时,白马江畔的围堰又向前推进了一米,新填筑起来的石料在晨光中泛起青灰色,与江水相互交映,犹如翩然起舞的仙女。

白马水电人便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尖尚留存些许夜间施工的凉意,他们望着在灯火与朝阳交替中愈发清晰的戗堤轮廓,脸上露出了疲惫却坚定的笑容。他们知道,这每一米的进尺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将继续与江河为伴、听涛声呢喃、与时间赛跑,让白马水电站的蓝图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一步步从图纸变成现实,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事业,再添一抹亮丽的底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