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车间班组 “焕新”!科威特T1282项目设备保障力跃升

日期:2025-10-28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夏天颖 字号:[ ]

在科威特T1282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设备集群的高效运转是项目履约的核心支撑,而设备保障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间班组的管理水平与作业能力。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工程量大的项目特征,项目部坚持“优化班组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协同保障、注重总结改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高效、专业、灵活的设备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班组结构,提升组织效能

传统车间班组多以“维修—保养—调试”分工为主,各班之间职能交叉、衔接不畅,导致响应速度慢、责任边界不清等问题。为破解这一瓶颈,项目部结合现场设备规模大、类型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对车间班组结构进行了系统性优化。

通过整合原有的维修班、保养班、机动班等,形成“设备保障中心+专项作业小组”的两级组织架构。设备保障中心由中方技术骨干统一管理,负责统筹设备运行、调度协调、备件供应等全局性工作;专项作业小组则以设备类型为单元,如推挖装机械组、运输车辆组、保养组等,实行“专人专机、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每天上班前由保养工和操作手对设备进行基础检查,有问题设备当场处理,减少往返的时间消耗,针对工作期间设备的损坏,履带式设备安排专车现场维修,轮式设备开往车间维修,小问题现场解决,大问题车间维修。

同时,项目部推行扁平化管理,将决策链条从“三级指令”缩短为“一级响应”,实现设备问题从上报到处理平均用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通过这种结构调整和责任明确,车间的组织效率显著提升,设备完好率提高了10%以上,维修响应速度提升了30%以上,为工程施工的连续性提供了强力保障。

强化协同机制,提升保障效率

科威特T1282项目属于基础设备建设项目,施工面广,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250万平方米、作业点种类多且分散,这使得大型设备集群往往跨区域、跨工区作业,也就导致单一班组难以覆盖全部保障需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项目部及时对原有车间班组进行针对性调整建立了“班组—调度—工区”三级联动协同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设备位置、工况状态、维修记录和油料消耗情况,实现设备管理的“可视化、动态化、精准化”。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手及工长能及时反馈到相应班组,确保“有故障立即派、定期检提前派、重点设备优先派”。

此外,车间班组与施工班组、调度中心、物资部门之间形成了闭环协作机制。维修班组提前介入施工计划,结合设备负荷、作业环境、运行时间制定个性化保养周期;物资部门提前准备易损件、关键部件,减少等待时间;调度中心则根据设备状态优化作业调度,最大化设备利用率。通过这一系列协同机制,设备维修保障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设备停机率明显下降,项目整体施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另外,车间派专人对每个设备所用配件进行记录,完善每台设备的单机成本,同类型设备横向对比,不同周期纵向对比,对维修及保养成本进行细致分析,反推成本的控制方法,稳定项目部的经营状况。

注重总结提升,助力持续改进

科威特T1282项目部坚持“干中总结、学中提升”的理念,注重从每一次设备故障、每一项维修记录中提炼经验。车间班组定期开展“问题复盘”和“案例分析”,不同工区、不同班组之间定期交流成果,推广先进做法。通过持续总结与改进,车间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设备保障模式,为后续海外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优化车间班组不仅是提升设备保障能力的关键,更是推动大型设备群高效运转、实现项目优质履约的重要支点。科威特T1282项目的实践表明,通过组织结构优化、专业能力建设、协同机制强化与持续改进,车间班组已从传统的“维修保障者”转变为“履约推进者”。他们以专业的管理、精湛的技术和高效的执行,为项目赢得了时间、质量和效益,也为企业在国际基础设施市场树立了良好口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