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匠心筑品质 精工固根基——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纪实 | ||||||
| ||||||
“质量管理,创优是底线,创效是责任。我们要以‘毫米不差、分秒必争’的极致标准,让每一方混凝土都成为‘活广告’,每一道工序都产出‘附加值’!”今年3月,在项目工作会上,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项目经理吴智就推进质量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 自今年年初深圳地铁集团发布《地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来,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项目迅速响应,依据方案部署制定专项落实方案,明确“质量为本、效益为要”的导向,围绕质量“零缺陷”的核心目标构建“预防-治理-提升”三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以打造轨道交通精品工程为目标,通过构建全过程质量管控机制、过程严控监管手段、强化全员质量责任体系等举措,全面推进工程建设质量升级。 “班组长+劳务”强基础,网格联动职责清。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项目深入推行“班组长+劳务”管理模式,在项目部持续探索穿透式管理的背景下,设置质量管理部,整合质量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质检员及技术员,实行“网格员+值班工程师+专职质检员”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网格员及值班工程师质量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过程质量管控,严格执行“立行立改”工作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效率,确保工程质量。自该模式实行以来,项目部在过程中共计淘汰3个不合格班组,并在各多个作业班组中选拔出5个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班组进行现场施工,全面确保现场施工质量可控。 标准可视筑根基,过程严控溯源头。项目部全面推行“质量三要素管控”原则,针对每道工序编制6本作业指导书并制定质量了相关卡控表,确保质量标准可视化;签订质量责任书,制定工序验收表,对每道工序安排专人层层把关层层验收,压实每个岗位质量责任,确保每道工序的可追溯性;每日、每周开展质量主题专项检查,并形成质量隐患清单,通过对质量通病进行总结分析,编制专项处理方案,做到常态化质量通病不重复出现;配备卡具、方通等检测工具在过程中对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等重点数据进行严格卡控,确保数据不出现偏差;对混凝土浇筑进行全过程管控,从混凝土原材生产过程中派遣专人驻场,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行“值班工程师+移动摄像头”双重盯控,跟踪每仓混凝土浇筑浇筑情况,规范振捣操作手作业,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可追溯性。 双控五检强保障,科学养护品质跃。项目部创新采用“专家会诊+专项提升”工作模式,特邀行业权威专家开展专项质量提升培训。通过对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最后经过15次工后评价,多方位系统梳理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工艺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梯度监测、差异化养护方案等关键环节。项目部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管控环节从浇筑前条件确认开始,浇筑过程中值班工程师盯仓跟踪,搅拌站生产线派遣项目部人员驻站,混凝土从生产线到现场浇筑完成,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在混凝土养护方面,项目部从最初的洒水养护,通过监控混凝土内外温查数值,经过温水养护、土工布覆盖养护等多种对比分析,最终选定适合现场的保湿模保温保湿的养护方式,有效减少了混凝土开裂。 匠心淬炼筑基业,双百精工铸魂骨。项目推行“工序实名制+影像留痕”模式,每道工序责任到人、数据可溯,确保施工全程透明化、规范化;构建协同机制,依托“网格化+专职质检”双线联动,实现质量问题“发现-反馈-整改-复核”闭环管理,隐患整改效率提升80%。经过两个月的实践验证,项目质量管理人员意识普通提高,过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100%,外观质量优良率突破95%,真正实现了混凝土结构“内实外美”的质量目标,树立起地铁建设质量管控新标杆。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结果纠偏”转向“过程预控”、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成果背后是体系的革新。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以“零缺陷”为追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道焊缝、每一方混凝土,以“内实”铸就结构安全之基,以“外美”诠释品质匠心之道,持续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质量管理范式。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