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让城市血管重新“活”起来

日期:2021-07-29 来源:水电公司 作者:刘安琪 赵清风 摄影:齐秀峰 字号:[ ]

九江,古称浔阳,因其河流、湖泊众多,自古以来便为七省通衢之地,故称九江。长江江畔的九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得天独厚,纵览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自宋以来,随着华夏文明的蓬勃发展,对长江及其支流的依赖性愈加明显。近千年的过度开发使得长江沿岸生态自然恢复能力也随之逐步下降。解放后,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更是让中华民族这条母亲河不堪重负——水患、黑臭水体、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现象接踵而至,长江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18年,长江大保护事业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吹响号角,九江作为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的试点,一场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轰轰烈类的拉开帷幕。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泵站崛地而起;一条条沿河生态景观、地下综合管廊踏出沟壑;一个个调蓄池,淤泥处理厂纷纷落成。然而联通他们的,则是四通八达,最不起眼,却被誉为 “城市血管”的地下污水管。

十里河DN2200管道修复工程,是长江大保护九江工程的最后一里路。该工程位于九江市中心城区十里河下游,起始于长虹西大道,终于鹤问湖污水处理厂,全长5837m,管径DN1500、DN2000、DN2200。承担着整个濂溪区、八里湖新区以及经开区的污水输送功能。因此该管段的结构及功能特性直接影响污水进入鹤问湖污水厂COD浓度指标。且该管道紧邻十里河,存在三处跨河段,管道破损渗漏会导致污水渗流进入河道,直接影响十里河河道、间接影响八里湖和长江水质。该工程具有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工期最紧、任务最重,为长江大保护九江一期水环境治理最后一道“拦路虎”。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地下管道错综复杂,同时十里河DN2200现状管道位于九江市中心城区,周围交通发达,居民众多,给管道修复带来巨大的困难,如何让老旧污水管道重新活起来?九江项目积极探索管道修复方式,采用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给原有管道做“微创手术”,很好地实现了不用“开膛破肚”就能修复好现有管道。

协调难度大、施工范围广

十里河DN2200管道的收水范围包含濂溪区、八里湖新区以及经开区,涉及的泵站包含八里湖泵站、龙开河泵站及经开区泵站,全管段共5837m,原状管道检查井56座,暗井21座,跨河3处,横穿路口及道路出口11处,支管12处。在施工过程中涉及27个政府部门,11个外部单位,这给DN2200的协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证工期,项目部班子成员牵头,主动开展与各个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对接工作。在项目尚未开工之时,便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现场踏勘,初步划定施工范围;在进行施工筹备阶段时,便先后就开挖、道路封堵、临时交通疏导、夜间施工、苗木移植、管线迁改、降噪措施等各项问题分别与三个行政辖区的城管、交警、园林、环保等主管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先后递交整理近300份备忘材料及各类申请表单,在开工之时便做到了入场即开挖,围挡围好便封路的完美衔接,争分夺秒的为项目顺利开工创造了条件。

为克服阻工、投诉等给工期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一边组织人员加强安全文明施工,加强降噪措施,优化交通导行路线方案和施工方案,尽力缩短全封闭路段的时间。一边加强与市民及信访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尽可能的取得居民的谅解和政府部门的理解。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施工现场公布了举报投诉热线,安排班子成员24小时值班,及时接到投诉及时沟通和处理,为争取桃花汛前完成阶段性节点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攻坚克难,深研技术

超大流量超长距离导排,十里河DN2200现状管道收集含濂溪区、八里湖新区以及经开区的污水,汇水面积较大,污水量多,现状管道存在多处破损点位且与河水贯通,致使管内流量长期保持16~17万方/天,常年处于满流状态且流速在0.8~1m/s之间。同时要求配置大抽排量的水泵和导排管,封堵导排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要求极高,导排管道沿线存在过河、过桥、管道弯折、起伏等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该项目具有极大的导排施工难度,导排投入大。由于原管道水量大、流速高,同时近8km超长污水导排管导排全国罕见,经过4次技术方案专家论证研讨,确定施工导排方式采取“潜污泵+导流管”的临时排水措施进行导排,以解决污水临时排水问题,同时为确保排水安全性,采用“四用两备”的导排方式进行施工导排,施工全过程安全可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在导排施工段前后采用“双气囊+条石封堵”的作业方式彻底隔绝修复段上下游来水,每天下井前检测气囊气压,确保井下施工人员安全。

在导排施工完成后,管道清淤又面临一大施工难点,该管段于2011年建设完成,目前已运行10年,管道淤积严重,局部淤积厚度四分之三且存在多处满管淤积状态。同时管道内淤泥沙比重大、石块多,易造成吸污泵、吸污车的损坏,极大降低了机械清淤效率。因此部分管段必须采取人工下井清淤作业,对该工程安全把控及进度保障带来极大难度。

管道修复施工涉及有限空间作业,污水管道中存在硫化氢、甲烷等多种有毒气体,作业人员存在中毒、缺氧及爆炸等危险。因此该工程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供氧、通风、防护、监测等安全措施投入大。作业前必须先通风,再检测,检测合格后监理签字方可下井作业,通风必须满足两送一抽,使管道内空气循环,满足施工安全需要。同时每30分钟检测一次管道内气体,每1小时轮换人员下井作业,配备专业安全员现场进行监督指导。从而为作业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

国内超大管径修复工艺尚不成熟,管道直径超过2米、埋深超10米的大管径管道修复工程在国内无类似工程参考资料。管道修复工艺多样繁杂,各类设备材料厂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修复工艺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该工程推进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控制难度,对此项目部组织人员现场考察、参观学习管道修复施工工艺。在选定螺旋缠绕修复及喷涂修复工艺后,为进一步摸清技术控制要点,选取224米的现状管道作为试验段对修复全流程进行试验,确保修复过程技术风险可控。经过一个月的施工试验及技术讨论会,项目部先后掌握了导排、清淤、管道预处理、螺旋缠绕修复、注浆、喷涂修复等工艺步骤的技术控制要点,经过项目部研究讨论,对标国外最严苛验收标准,最终确定了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全过程验收标准。论证、验收标准完全符合且高于目前国际最严标准,为最终保证管道修复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断优化螺旋缠绕修复施工工艺,完成了国内单段管道最长203米、超大管径内径2米的螺旋缠绕修复工程,该段管道实施完成,标志着国内单段最长超大径的管道修复工程难点的突破。

优化管理、决胜收官

十里河DN2200主管道收集的支管大多数是合流制,导致下雨就会出现污水溢流直排十里河情况,严重污染十里河水质,项目部提前部署,查找溢流资料,摸清基本情况,为溢流污染控制奠定基础。同时安排专人24小时在水木清华WA27井和八里湖泵站调度,根据上游管道水量和下游污水厂处理情况,合理调节水量,解决雨天污水溢流直排十里河的问题。九江项目开始十里河、濂溪河流域43个小区管网改造,将管网雨污分流,从源头上解决雨天污水溢流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近一步提高水质,改善城市水环境,其中已完工的水木清华公园更是黑臭水体治理的示范。

如何确保管道修复工程在不足6月内完成并通水,又是九江项目第一次接触大管径修复工程,且国内无类似工程参考资料,面对无地勘资料、工期短、技术复杂、安全风险高等困难。项目部迎难而上,提前部署,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技术规范逐个工序倒排施工计划,同时踏勘现场每一根管道,每一个井口。并组织学习规范和有限空间作业,给项目部员工讲解查看管道缺陷点的方法,定义缺陷等级,解决缺陷的方案,为管道修复工程提供安全技术保证。

为保证在3月底桃花汛来临前完工,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统一在现场吃饭、休息,现场交接班,决心与这道“拦路虎”一决高低。高峰期间30多个班组同时在井下施工作业,各作业面相互交叉,人、材、机的调配尤为重要,项目部整合全部资源,重新调整管理模式。不管工作多紧张、任务多重,项目部每天组织召开现场碰头会,了解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做好明日施工计划安排,讨论现场施工存在的问题,解决各队伍的施工困难,确保各队伍正常施工,工程滞后采用措施,及时纠正、赶工。

家住水木清华小区的吴先生说到,只要下雨溢流口就会溢流,溢流出来的污水直排河道,污水刺鼻连窗户都不敢开,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同时污染十里河河道。现在十里河DN2200管道修复工程完成后,提高原有管道的过流量,修复破损管道,解决污水溢流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污水渗漏造成的地下污染,改善十里河河道及当地生活环境。

不久前,十里河DN2200管道正式通水,标志着国内直径最大、距离最长的非开挖管道修复工程顺利完成,长江环保集团为九江项目颁发“攻坚专项奖”。城市血管重新活起来,打通九江市七筋八脉,提高原有管道50%的输送能力。解决管道破损、污水渗漏,雨天污水溢流等问题,让河道不见污水。健全市政管网,优化九江市的防洪排涝。同时该技术填补公司在管道非开挖修复的技术空白,新技术的应用助力市政管网的建设,为长江大保护项目提供有力的管道修复经验。

承载压力,直面矛盾,砥砺前行,九江项目集聚新势能。从建设水电枢纽到治理水体污染,从大江大河到“毛细血管”,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自身发展到协同发展,九江项目正走向新的未来。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